寒假將至,什么樣的家庭,孩子更容易沉迷手機和游戲?
(請各位家長自查)
受疫情影響,不少中小學調整了寒假放假時間,孩子們陸續進入寒假的節奏。今年寒假和以往有很多不同,外出的時間少了,宅家的時間多了,有的孩子就開始玩手機,不和家里人說話,說起游戲頭頭是道,對現實世界漠不關心……
孩子沉迷手機和電子游戲,是許多家庭繞不開的大問題,父母擔心孩子的健康和學業,看到孩子的不良表現難免憂心,但深究問題的根源,可能就在家長自己身上!
“孩子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,給游戲充了錢?!?/span>
“我是他爺爺,他父母不在身邊,我管不了他呀?!?/span>
“孩子上網課需要手機,我不知道他拿手機玩游戲?!?/span>
這是某游戲平臺客服工作中最常接聽到的求助電話,每通電話里,都有一個無助的家長。
孩子沉迷手機只是一個表象,背后的家庭和教育占據很大的一部分因素。以下三種家庭,孩子會更容易沉迷手機和游戲
第一種家庭
給孩子的肯定和認同太少
有人說,一個孩子成績不好的主要原因是沉迷游戲。恰恰相反,很多孩子因為在學校和家庭里找不到學習的自信,才跑到游戲里找自信、找成就感。
沉迷游戲是成績不好的一種結果,而不是根本原因。
在我的工作經歷中,曾遇到一個14歲的男孩,愛打游戲,不愛說話,成績也在班級里墊底。父母為了幫他戒除對游戲的沉迷,用盡一切方法,軟的硬的都試過,孩子卻絲毫沒有改變。
直到去年,男孩媽媽生了一場大病,男孩被突然的變故嚇到,在媽媽住院那段時間里,表現得比以前懂事很多。生病中的媽媽也放棄了和孩子的劍拔弩張,嘗試著和孩子聊天,她想知道孩子究竟是怎么想的。在她的努力下,孩子終于吐出心聲:“在您和我爸的眼里,我就是一個學習不好的傻瓜,可是在游戲里,卻有很多人羨慕我打得好,我在游戲里面有好多朋友,他們都認同我,他們不會因為成績看不起我。”
聽到孩子說到“看不起”這三個字,媽媽才意識到,每一次對孩子學習上的不滿和打擊,孩子表現出的“不屑一顧”都是內心受傷的掩飾,他一直渴望著父母的肯定。
男孩這段話,也是很多喜歡玩游戲的孩子內心的聲音。
游戲之所以讓孩子那么著迷,不單單是自控力差的問題,在生活中得到肯定太少才是大問題。在家里缺乏價值認同,精神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,孩子自然會到虛擬世界中獲取。
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游戲比大人更懂孩子的心,每闖一關的獎勵;過關斬將的痛快,正面且及時反饋孩子的每一點進步;游戲里的朋友也多,拿起手機,他們就可以一呼百應,所有的委屈和壓抑都能在游戲中釋放,成就感得到巨大的滿足。
這種成就感,是他們在家里、在學校里體會不到的。因為一回到家,他們就是那個成績差、一無是處、讓大人頭疼的孩子。這種落差,讓孩子很難抵抗游戲的誘惑。
第二種家庭
陪伴和溝通太少,親子關系不好
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“中小學生及其家長網絡游戲認知與態度研究”報告顯示:
孩子沉迷游戲行為與親子關系密切相關,親子關系越差,越易導致孩子形成沉迷網絡游戲的行為。反之,父母與孩子的親密度越高,越關愛孩子,孩子越不會沉迷于網絡游戲。
在一段不良的親子關系中,都會引起孩子的逃避甚至是逆反心理,進而去游戲里尋找快樂
比如忽視:在我們身邊,帶孩子玩手機,是最常見的現象之一,一些媽媽一旦忙起來,就把手機丟給孩子,孩子瞬間安靜下來。
《少年說》中,小學生葉子健委屈大喊:“你們大人總是這樣,為了圖現在的安靜,用手機穩住我們。等我們長大了,沉迷于手機,你們又會覺得,是手機耽誤了我們??墒悄銈冇袥]有想過,在小的時候,是誰把手機塞到我的手里?又是誰,放棄了對我的關愛和陪伴?”如果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太少,加上父母的壞榜樣,孩子愛上手機只是時間問題。
再比如專制:有一位爸爸對孩子特別嚴格,每天給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的,孩子稍有出錯,就要被他嘮叨甚至打罵,像手機這樣的東西,更是不讓孩子碰,他甚至學網上的家長,在家里安裝了一個攝像頭,監督孩子學習,讓孩子對他又怕又恨。
這種密不透風的控制,換來的是孩子更為嚴重的叛逆。孩子今年上了高中,受同齡人的影響,對游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,背著父母,偷偷在學校借同學的手機玩,還用平時省下的零花錢,買了一部二手
手機,從此一發不可收拾。親子關系缺失和沖突,都很容易將孩子推向網絡虛擬世界去尋求安慰。
第三種家庭
父母經常吵架,家庭氛圍不好
綜藝節目《老師請回答》里,也有一個喜歡玩游戲的15歲的少年,高一上了一年學以后就停學在家里打游戲,夢想成為一名電競選手。
做父母的,自然是不會同意孩子選擇這樣一條路。他們用各種極端的方法阻止孩子,斷網、沒收電腦、手機,沒想到得到的結果卻是更激烈的反抗,孩子將家里的電腦電視都砸了。然而,老師在幫助孩子的過程中發現,少年并不是一開始就對游戲有很大興趣,在他開始喜歡游戲的那段時間,正是父母感情不和、鬧離婚的時候,他的家庭中充滿不安,與父親的關系也如履薄冰。
當家庭一旦出現問題,手機里的世界,都成了孩子的“避難所”。很多沉迷網絡的孩子本身并不是被游戲所吸引,而是來自家庭的壓力太大,讓他們想逃離。游戲的出現,某種程度上成為他的宣泄,也被他用做逃避現實中不想面對的事的工具。
一項研究顯示,在穩定的家庭中,孩子沉迷手機的風險就越低,相反,家庭越動蕩,比如父母離婚、單親家庭、家庭氣氛壓抑,都會加劇孩子對游戲的上癮程度。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,內心常常感到獨孤、壓抑和失敗,而玩游戲的時候就是短暫喘息放松的時刻。
我們總想方設法地去改變這樣的孩子,其實最需要改變的是家長自己。改變我們和孩子溝通的態度,改變我們陪伴孩子的方式,改變家庭的不和諧的氛圍,用愛填滿孩子內心的空虛。
愛和陪伴給足了,孩子就會有你想象不到的變化。
(內容來源 | 錢志亮工作室(qzlgzs),北京師范大學錢志亮老師主辦的家庭教育平臺)